七彩神仙魚的病因和病態表現(1圖)
  • 2年前发布

七彩神仙魚的病因和病態表現
七彩神仙魚

  七彩神仙疾病呈多樣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歸納為兩方面:一是生物源致病,如病毒細菌,立次體、黴菌、原蟲等。二是非生物性致病,如非離子氨氮NH3—N,氫氧化銨NH4OH、硫化氫H2S,有機磷和有機氮等。這是七彩神仙魚致病的主要原因,其常現疾病有。
  一、病毒病
  1.傳染性血組織壞死病:病原體是傳染性造血組織壞病毒,所引起的病理變化會導致多器官的損害,如鰓、肝、胰腺、心臟、性腺、血細胞等。病魚鰓出現蒼白色,體色變暗、眼球突、腹水、口腔出現瘀點、糞便管型、背鰭區和一些鰭基部的骨胳肌中有出血區。幼魚出現全身繫統的血外滲現象,死亡率相當高。
  2.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疾病:病原體是出血性敗血疾病毒,所引起的病理變化為:急性期、慢性期和神經期疾病。急性期表現為,患魚體色變暗、單側眼球突出、盆血和眼、胸、鰭基部出血。慢性期表現為,雙側性眼球突出、重度盆血、體色顯著變暗、偶見積水。神經期表現為,出現呆滯、快速螺旋式打圈和不規則的游泳行為,後期偶見針腹壁內縮現象,體內損害有骨胳骨肉和整個內臟組織出現許多點狀血液外滲及出血,腎臟常見腫脹,表面稍起伏不平並呈灰色。
  3.傳染性胰腺壞死病:病原體是傳染性胰腺壞死病毒。該病毒常侵襲幼魚,發病特徵通常是魚體作瓶塞鑽樣盤旋或反軸狀旋轉,伴有眼球突出,腹水,體表變暗和腹鰭基部出血,內臟的肝脾通常顏色變淺,消化道內沒食物,在胃和前腸內往往有一透明或不透明的黏液栓,在盲腸和胰腺組織區也可以發生瘀點。
  4.黑死病:病原體不明,與病毒感染關係密切,有傳染性。發病初期,魚體感覺不舒,身體發黑,喜躲在一角,怕光,上下鰭有時不斷振動,像畏寒感覺,病重時速環疊式排列,發出臭腥味。病因可能是病原體入侵魚體時,使魚真皮中的載黑素細胞增多,並促使大量的黑素體成熟。當魚的病情加重時,魚的神經或體液調節失控,使這些黑素釋放到體表黏液中。七彩神仙表現為身體發黑,腥臭非常。當魚重病時,魚只極度虛脫,內臟器官有不同程度的萎縮,但未見有實質性的病理變化。
  二、細菌性疾病
  1.潰瘍病:病原體是魚嗜血菌,屬菌血症性疾病。以急性皮膚潰瘍為特徵,潰瘍損害只限於皮膚,骨胳和骨頭。這種病在潰瘍形成之前有增生性表皮改變和無繼續性真菌侵染,頭部和口頭皮膚是易染區,潰瘍區多為圓形,直徑達1厘米,頷頭的潰瘍形成可延及其下的骨頭,造成骨毀損。鰭條間軟組織也可被破壞,壞死區的近緣往往有一條清楚的白色組織線。
  2.出血性敗血病(水腫病):病原體是一種引起全身性疾病的液化氣單胞菌,特徵表現為皮膚潰瘍形成,腹水和重要器官(如肝、脾、腎等)的壞死。其中潛隱型無外表徵象,僅可有離群獨遊和泳動無力等行為方式改變。急性腹水型:由眼球突出和肛門突出而明顯。慢性潰瘍型:皮膚有潰瘍,往往累及肌肉組織,組織損害有黃色與漿液血紅色的腹水液,腹膜和內臟黏連,脾腫大,腸充血,偶有瘀點及近黃色至綠色的肝變色,脂肪變性及凝固性和乾酪性壞死,血管炎和肝硬變等。
  3.細菌性鰓病:病原體是噬胞菌,是一種增生性病變,特徵為鰓小片上皮組織肥大和增生。這類細菌當水體中氨(亞摩尼阿(的含量在0·5~1·5ppm時,及低溶氧4·0~5·0ppm時,增值速度相當快,會造成疾病加重及蔓延。
  三、真菌性疾病
  1.鰓霉病:病原體是血霉和穿移鰓霉,該菌有一套獨立的生存方式,它能在魚的血管內生長而能引起魚鰓的病性,局限性真菌感染。鰓霉產生無橫隔的分枝菌絲和內孢子菌絲,孢子能生活在無寄主的水中,可直接侵入魚體或被魚攝食,後經腸淋巴管入血循環,最後在鰓血管內萌發,造成病灶及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缺血性出血區,以及周圍的變白壞死斑,造成鰓小片上皮細胞增生和鰓小片融合。當鰓絲血管內發生大量增生時,鰓絲即明顯增厚,覆蓋於增厚鰓絲區上的鰓小片和那些為菌絲所穿透的鰓小片,往往有增生和肥大的上皮覆蓋細胞在血管穿透外,有血管周圍出血,成纖維細胞增生和象原始網狀內皮細胞,具有大的泡狀核和灰白色周界不清的胞質的單核細胞的積聚。
  2.魚霉病:病原體是一種能引起全身性內芽腫性感染的霍弗魚霉,該菌有一套較為複雜的生活史,當該菌孢子被魚吞入,萌發後穿移入腸壁,形成新的菌絲體,或孢子進入血流散佈全身,在其他器官及組織中萌發,從而形成病灶。該菌有三個基本階段:一是孢子或休眠期:孢子大小為10~250微米,有雙層壁,外壁厚而內壁薄。二是萌發期:是孢子胚穿過外壁而伸出,形成一種瓶頸的形態,瓶頸外所含胞質及僅有內孢壁包被,瓶頸部即是形成中的菌絲。三是菌絲期:菌絲沒有橫隔,長度不一,可達2毫米,粗細往往不均。菌絲內的孢質與孢子的相同。當菌絲壁解體和與多核孢質結成團後,就生成了新厚質團,這些厚質團屬菌絲體,可萌發生成新的個體。當魚被感染時,會累及皮膚、內臟,特別是心臟、腸系膜和肝。有類似的白色,周界分明的隆起結節,皮膚變黑的區域是由覆蓋著自其皮中生長起來的真菌團,正常大體上銀白色的表皮。
  四、原蟲病
  1.內變形蟲病:病原體是內變形原蟲,該蟲又分為營養期和胞囊期兩種。營養期蟲的大小為11~16毫米,運動活潑不斷伸出肥大的偽足,是一個致病期。胞囊期,該蟲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8~10毫米,是傳染期,寄生於魚直腸的腸黏膜或深入下層,有時可經血流至肝臟或其他器官。病變始終黏膜表面,然後向周圍發展而形成膿腫,常與六鞭毛蟲病及細菌性腸炎並發,感染嚴重,腸黏膜遭到破壞後,腸表現出潰瘍充血和流出乳黃色黏液,蟲體聚集在距離肛門直腸附近,該蟲*分泌溶解霉,溶解組織和*偽足的機械作用穿入腸黏膜組織,造成潰瘍。
  五、鰷蟲病
  1.成蟲寄生鰷蟲病:病原體是九江頭槽鰷蟲,蟲卵孵出鉤球蚴被劍水蚤吞食後,發育成原尾蚴。帶有原尾蚴的劍水蚤被魚吞食後,原尾蚴在魚腸中發育為裂頭蚴,長大後發育為成蟲,並寄生在魚的腸道,以攝取腸內的營養物質及造成腸道的機械性損害,被鰷蟲寄生的魚體表黑色素增加,並有惡性貧血。嚴重感染時,前腸第一盆由張大成胃囊狀,直徑增加三倍,腸壁的皺褶萎縮,表現出慢性炎病,腸道被蟲體堵塞。
  2.裂頭蚴寄生鰷蟲病:病原體是闊節裂頭鰷蟲。當蟲卵孵出鉤球蚴時,被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在劍水蚤體腔內發育為原尾蚴,帶有原尾蚴劍水蚤被魚吞食,原尾蚴穿過胃壁到達魚的結締組織、肌肉、性腺、卵巢及肝等內臟寄生,並發育成為裂頭蚴。裂頭蚴的寄生可引起魚患易變性腹膜炎,血色腹水液與水腫性肉芽組織,這種肉芽組織往往把胃和幽門育黏連成一大塊腫瘤狀結構病灶。裂頭蚴在組織及內臟中穿行性寄生,會引起各器官的損害及炎症反應。
  六、營養缺乏性疾病
  蛋白質中,如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合理,會造成營養吸收後,而合成自身蛋白障礙,使魚生長緩慢,發育不完。脂肪酸中的必需脂肪酸,如CO—3族脂肪酸和亞麻酸族類脂肪酸不足,會造成發育不良,生長緩慢,會出現各種病態,特別是皮膚無光澤,維生素E缺乏,生長發育受阻,造成魚脊柱畸形,椎骨疏鬆及脊髓明顯萎縮。病情較輕時,出現鰭、口腔、皮膚、腸腺組織等出血及壞血病綜合症。維生素E不足與親魚的生殖功能相當密切,造成生殖器官受損而不育,如雄魚的睪丸萎縮,不產生精子,幼魚表現為生長速度減慢,維生素A缺乏,造成上皮乾燥,增生及角化,其中以眼、呼吸系統、消化道及生殖系統上皮受影響為顯,甚至造成生殖功能衰退,骨骼成長不良。B族維生素缺乏,會造成障礙吸收與新陳代謝及影響造血功能。缺吡哆醇(B6),會使魚游泳不規則,肌肉強直,生長減慢。缺B2,會使眼晶狀體混濁,畏光等眼病。缺B1,會使魚平衡不良,生長減慢。缺葉酸,會使魚攝食減少。缺B12影響造血功能。
  七、有害物質致病
  氨氮引起魚鰓部的損害及造成魚病變的發生,如幼魚鰓出現上皮增生及呼吸系統上皮增生的現象屬非病原,而是氨氧化銨與非離子氨。當水體中的氨氧化銨升至0·3ppm時,5~10天內,其鰓上的上皮出現增生;當升至0·5~0·55ppm時,上皮增生度顯著,再升至0·6~0·65ppm時,會引起鱗接的鰓小片廣泛融合,並可見到鰓蓋畸形現象,有些幼魚的鰓蓋出現大面積缺損。而非離子氨對幼魚鰓部的影響較氫氧化銨弱,但對幼魚引起中毒現象是相當明顯的。當非離子氨達到0·25ppm時,幼魚一些組織發生炎症損害,鰓有腫塊,血管擴張、充血、紅細胞數下降,長期接觸會造成慢性中毒,使魚分泌黏液增多,引起局部炎症,並能合併某些微生物感染。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