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鱒魚類養殖過程中常見疾病及預防(1圖)
  • 2年前发布

鮭鱒魚類養殖過程中常見疾病及預防

  鮭鱒魚類是世界性的主要養殖冷水魚類,一般均採用較密集的集約化養殖方式養殖,因而各種魚病容易流行,一般主要包括病毒性魚病、細菌及真菌性魚病、寄生蟲性魚病這幾大類。
  一、病毒性疾病
  1.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病原 病原體為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毒。
  傳播途徑 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精液;水平傳播:病魚的糞便、尿、分泌物將病毒帶入水中,感染途徑為鰓和口。
  症狀 體重5克以上幼魚多為慢性,死亡速度較慢,外觀腹部膨脹,體色變黑,眼球突出,鰭基部和腹部充血發紅,肛門大多拖線狀糞便,游動緩慢,攝食不良。體重5克以下魚苗多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魚活動遲緩,側游或緩慢旋轉游動後沉底,腹部膨脹,體色變黑。
  流行及危害 該病主要危害鮭科魚類的魚苗及幼魚。開食2月齡的苗種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開食後7周開始出現死亡,較大魚苗首先發病,20周齡以上幼魚一般不再發病。發病水溫為10℃~15℃,水溫在10℃~12℃時死亡率可達80%~100%,該病潛伏期與魚大小及水溫有關,魚越大潛伏期越長,水溫越高潛伏期越短。
  預防 不使用帶病原的親魚繁殖幼體;不從發病區運輸魚及卵;採用獨立水體進行產卵、魚苗孵化、培養;魚苗、魚種應放置於漁場最上游,以防止水平傳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魚及死魚應及時銷毀;養殖設施及工具用高濃度氯制劑徹底消毒;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鐘。
  治療 發病池一般通過提高水溫的方法來控制病情發展。
  2.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
  病原 病原為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
  傳播途徑 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和精液,由卵傳播幾率更大;水平傳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經鰓和消化道入侵魚體。
  症狀 該病往往在魚苗及幼魚期引起突發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後7天~14天發病。病魚游動遲鈍,旋轉活動,有時沉底,體色變黑,腹部膨大,鰭基充血,肛門懸掛不透明、粘液狀糞便,體側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魚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鮭科魚類如虹鱒、大麻哈魚、河鱒等魚苗及當年魚種,發病水溫4℃~13℃,8℃~10℃時發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發病,2月齡以下魚苗在水溫10℃時死亡率達100%,2月~6月齡魚種死亡率大於50%,大於7月齡魚種死亡率約為10%左右,近年發現7克~100克虹鱒也有發病案例。
  預防 養殖設施及工具嚴格消毒;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鐘,但當pH顯鹼性時可將濃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為在鹼性條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魚徹底銷毀;魚苗池設在孵化場最上游。
  治療 將病魚池水溫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嚴重惡化。另外患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魚肛門所拖糞便較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魚所拖糞便更粗、更長。
  3.病毒性出血敗血病
  病原 病原體為彈狀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維德病毒。
  傳播途徑 水為傳播媒介,通過親魚垂直傳播,另外池底淤泥及無脊椎動物為其水平傳播途徑。
  症狀 分為急性、慢性和神經型三種。一般由急性轉為慢性,最後轉為神經型。但三種表現型不易明確區分,主要表現為突發性大量死亡,皮膚出血。急性期魚體表現為體色發黑,死亡量大,鰓蒼白有出血點,眼周可見出血點,體內脂肪組織、生殖腺、肌肉、腸系膜有出血點,肝臟色淡,腎臟變薄充血。轉為慢性後,死亡下降,體色更黑,眼球嚴重外突,貧血更加嚴重,尤其是鰓及肝臟顯示嚴重貧血,鰾及腎臟腫大,腹腔充滿積液,使病魚外觀呈腹腔膨脹樣。轉為神經型後,病魚作旋轉運動,有時急劇掙扎後沉底。內臟嚴重貧血,體表出血症狀不明顯。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魚種及5齡以上幼魚,一般魚體大於9厘米才發病。流行於冬末春初,水溫6℃~12℃發病多,14℃~15℃發病少,累計死亡率可達80%,當水溫變化或移動魚體後易發生。
  預防 禁止從發病區運出魚與卵,一旦發病,將全場魚銷毀,池塘消毒3個月後,再重新放養健康魚。目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二、細菌及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該病是鮭鱒魚類養殖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病
  病原 該病病原為藻菌綱內的水霉、綿霉、絲囊霉、腐霉等黴菌,它們都具有細長的菌絲,其菌絲的一端著生於魚的皮膚組織裡,吸取營養,另一端大部分伸出體表,形成灰白色棉纖維狀絨毛。其無性生殖是由菌絲形成厚垣孢子或由動袍子囊產出遊動孢子。有性生殖則由菌絲生出藏卵器、藏精器,精子與卵球結合產生卵袍子。
  症狀 黴菌最初寄生時一般看不出病魚有何異常,動孢子從魚體傷口侵入,吸收皮膚養料,向外長出棉毛狀菌絲,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病魚食慾減退,瘦弱而死。孵化中的魚卵也常感染黴菌,絨毛狀的菌絲會把魚卵粘成一團,造成魚卵大批死亡。鮭鱒魚類的卵孵化時間較長,更易遭受其危害。
  防治 水黴菌基本上屬於腐生性,在魚的傷口寄生,多數情況下是繼發性病原體,健康魚體通常不被侵染。在魚卵孵化中,也是首先侵入死卵及未授精卵,然後波及好卵。因此在捕撈搬運和放養操作中要盡量仔細,勿使魚體受傷。注意放養密度,改善魚的生活環境,提高魚的活力是預防水霉病的重要條件。在鮭鱒魚類孵化過程中需先剔除死卵,采卵後一周內用4ppm~5ppm孔雀石綠溶液藥浴兩次,每次30分鐘~60分鐘,隔3日~4日反覆進行。對病魚也可採用上述方法,因一次處理難以痊癒,需隔3日~4日反覆處理。或用60ppm~70ppm孔雀石綠溶液藥浴10秒鐘也有效果。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渤海試驗站採用每5天用1/30萬孔雀石綠溶液流水浴40分鐘的辦法孵化虹鱒,效果很好。
  2.爛鰓病
  病原 由粘細菌侵入魚的鰓部而引起鰓絲出血、腐爛。
  症狀 病魚常離群獨自漂游,多在水面或出水口處緩游,行動緩慢,嚴重者趕也不走, 食慾減退或不吃食。體色發黑,嚴重時身體失衡,腹部翻轉向上。肉眼檢查,發現病魚鰓絲 腐爛或鰓小瓣缺損,粘液明顯增多,鰓色變淺,嚴重時菌體覆蓋鰓表面,使鰓絲粘結成棒狀 ,喪失正常呼吸能力而死亡。
  防治 「強氯精」0.3ppm~0.4ppm全池潑灑;1.5ppm的硫氰酸紅黴素全池潑灑;3ppm~ 4ppm的土黴素全池潑灑;1ppm~2ppm的夫喃唑酮全池潑灑;用適量的硫氰酸紅黴素或土黴素 、夫喃唑酮拌藥餌投喂,如內外結合效果會更好;用2%的食鹽水浸洗病魚10分鐘;1/2000 硫酸銅溶液洗浴30秒;1/10000硫酸銅溶液洗浴5分鐘;1毫克/升夫喃劑洗浴1小時。嚴 重時以上方法3天~4天重複1次。
  3.爛鰭病
  病原 主要是由屈撓桿菌引起的。
  症狀 水溫15℃以上時容易發生,發病時先是背鰭或尾鰭外緣的上皮組織增生呈灰色, 隨後向基部擴展,最後鰭條分散,殘缺不齊,嚴重者影響吃食,甚至死亡。
  預防 在飼料中添加VA和VD(每百公斤飼料VA70萬、VD5萬國際單位);在飼料中混和0 .1%的夫喃唑酮,連續給藥4天;在飼料中加喂1%左右磷脂;1/2000硫酸銅溶液洗浴30秒 ;1毫克/升夫喃劑洗浴1小時。
  4.弧菌病
  症狀 眼球突出、出血等,肌肉出現出血呈火燒傷狀,患部腫脹、糜爛、壞死。鰭基部 、體表、口腔、肛門出血。腸管充血、發炎、無彈性。肝臟出現血斑,脾臟肥大,腎臟腫脹 。
  預防 磺胺類藥物拌餌投喂,每公斤體重給藥75毫克~100毫克,連續1周,第1天藥量 加倍;夫喃唑酮在飼料中按0.1%混合投喂,連續1周。
  5.內臟真菌病
  病原 水霉。
  症狀 病魚一般腹部膨滿,腹部體表具紅斑,解剖腹部可見內臟團表面覆蓋細的菌絲, 胃、鰾、肝有紅斑。最初感染胃部,在胃內充分發育,菌絲穿越胃壁,在腹腔內發育,引起 腹水,並侵入附近器官以及腹膜、肌肉。病魚死後,菌絲伸出腹壁。
  預防 100ppm亞甲蘭能夠阻止其發育,用其消毒魚池可以減少感染。
  6.腸道真菌病
  病原 為接合菌綱,蟲霉目,蛙糞霉科,蛙糞霉。
  症狀 病魚前腹部及肛門前部明顯膨脹,形成兩處白色突出,病魚因肛門堵塞不能排便 ,不久便死亡。死後腹壁很快爛穿,露出粘滯的內臟。解剖檢查病魚,可見到胃腸外包有一 條白色粘稠的脂肪狀物質,腸道變粗、色白,腸壁變薄,內部充滿菌絲及其分生孢子,腸道 末端尤為密集,少數病魚胃內也有菌絲分佈,但未見侵染腹腔及其他器官。
  預防 曾採用土黴素、夫喃類抗菌藥及灰黃黴素、克霉唑、克念菌素、洗必泰等抗真菌 藥物拌餌投喂均未奏效。經藥物篩選試驗,篩選出制黴菌素、大黃、孔雀石綠三種藥物對蛙 糞霉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近年在魚苗生產中定期用孔雀石綠消毒魚池,發病率明顯降低。
  7.鰾真菌病
  病原 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草莖點霉。其菌絲具分枝及隔膜,長約50微米~100微 米,寬2微米~3微米。薩布羅瓊脂上的新培養物呈淺黃色,隨著菌體老化逐漸變為淺粉紅色 ,終至黑色,生成分生孢子器,並由其產生無色透明的分生孢子。
  症狀 患病魚多為魚苗和魚種,病魚游泳失去平衡,肛門腫脹,鰭出血,皮膚損傷。早 期僅損傷魚鰾,在鰾前端出現一些l毫米~2毫米大的白色區,最初感染部位在鰾管一帶,繼 而鰾腔充滿菌絲,鰾壁上皮增生,不久鰾壁被破壞,從而侵染附近內臟器官,有急性炎症反 應或慢性肉芽腫,受害內臟有淤血點和壞死區發生。
  8.魚醉菌病
  病原 為藻菌綱的霍弗魚霉,也有少數學者將其歸入微孢子蟲類。寄生於魚體的魚霉有 兩種形態,一種為直徑幾微米至200微米大小不等的多核球狀體,另一種則是由其萌發出的 粗而短的菌絲體。
  症狀 該菌宿主範圍較廣,海、淡水魚都可感染,大都寄生於心、肝、腎、脾等內臟器 官,也有寄生於肌肉皮膚者,據寄生部位不同,症狀多有差異。在歐洲,往往寄生於虹鱒魚 的神經系統,病魚失去平衡,游泳失常,故得名魚醉菌病。也有寄生於雌鱒卵巢,而形成不 孕症。日本報道的虹鱒魚醉菌病,則大都寄生於肝、腎臟,在肝、腎上形成無數大大小小的 灰白色結節,肝臟腫大,達正常肝的1.5倍~2.5倍,肝色變淺,日本靜崗縣發生的魚醉菌病 ,腎臟顯著腫大,並有密集的結節,而且引起腹水、腹部膨脹。
  預防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在美國對感染初期的病魚,有用2-苯氧基乙醇進 行防治的報道,方法是在每升養魚用水中加入1%濃度的藥液10毫升~20毫升,同時投喂用1 %藥液浸泡的餌料。此外,也有用青黴素腹腔注射或用氯黴素以1%的比例混合魚餌投喂治 療的。
  三、寄生蟲性魚病
  1.小瓜蟲病
  症狀 病魚體表有許多小白點,即膿泡。魚群集進水口處,急躁不安,呼吸困難,食慾 減退,大批死亡。
  預防 1/4000甲醛洗浴1小時,可連續1周,見好轉就停用;孔雀石綠0.3毫克/升~0 .4毫克/升停水潑灑,2小時後恢復流水,隔1天1次,連續3次效果好;2毫克/升孔雀石綠 和1/4000甲醛合劑洗浴40分鐘,每兩天1次,連續3次。
  2.車輪蟲病
  症狀 病魚急躁不安,呼吸困難,在池底或池角集群,食慾減退,可大批死亡。
  預防 孔雀石綠0.3毫克/升~0.4毫克/升洗浴2小時,隔1天1次,連續3次;0.4毫 克/升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二者比例3︰2)浸洗20分鐘~30分鐘,不能全池潑灑,這樣 不安全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評論 搶沙發